中新网南昌10月29日电 题:走近南昌非遗传承人:让作品蕴含时代的精气神
作者 王悦 左悦
左手执錾,右手握锤,一阵有节奏的敲击声中,方寸大小的银片上,一根根线条勾勒出唯美的银杏图案,让观者赞叹不已。
在南昌东湖意库的一间创作室内,南昌非遗“豫章首饰錾镶技艺”传承人吴刚正在制作一枚客户定制的银质胸针。
“客户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女性,这件作品要符合她的气质,展现出她的精神和风韵。”吴刚说,这件作品图案取材于银杏,寓意坚韧、沉着、健康、美好,客户对作品的设计很满意。
吴刚从事錾刻38年,工作台上摆满了上百件錾刻工具:各式锤子、錾子、锉刀、抛光工具。“创作时要全神贯注,一点一滴地锤打、錾刻,用不同粗细的錾子敲击,力度深浅不一,线条呈现粗细变幻,錾子如刀、如笔,像是在金属上作画,笔锋过处,要达到何种效果,一切都得了然于心。”
“錾刻工作看似枯燥乏味,对我来说,却是毕生热爱的事业。”吴刚说,沉浸在每一錾、每一锤“演奏”出“乐曲”声,都是一次享受,一种幸福。
上世纪80年代,吴刚考入国营南昌工艺美术二厂。“当时有不少外贸订单,我们制作佛龛上的铜雕配件产品以供出口日本。”吴刚在车间表现良好,经常获得奖励,很快调入首饰车间样品室,进行产品开发。
在吴刚的记忆中,师傅非常严苛。“作品做得不够好就要重做,当时以为是师傅故意为难我,后来慢慢才明白他用心良苦。”
吴刚有一次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纯金镶嵌翡翠做成一枚样式精美的如意戒指。戒指拿给师傅看,师傅终于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说了一句“你拿它去参加厂里的比赛”。
吴刚正在创作的银杏图案银质胸针。 罗鲜梅 摄比赛结果出来了,作品获得全厂二等奖。“我当时认为应该拿一等奖,心里不服,跑去讨说法,被老师傅告诫说,怕你年轻人自满,不能再进一步努力,所以才给了你二等奖。”
经历过种种磨炼后,吴刚才领悟到,只有对自己、对工作有着更严苛的要求,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品德要比黄金还要珍贵,技术要比钻石还要璀璨,这是老师傅教给我的匠人精神。”
1995年吴刚下海创业,创办了自己的珠宝首饰公司,在恪守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也向意大利名师学习珠宝镶嵌手法,吸收众长,融合创新。吴刚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要体现出新的特色,他的作品中既有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有现代思想的融汇,师古而不泥古,要与时俱进更新审美观念,让后人看到我们新时代的作品中蕴含的精气神,烙上时代的文化印记。
“客人来定制首饰时,我们要了解客户的年龄、喜好、职业,根据客户的外表和性格、气质来设计适合他们的作品。”吴刚说,每一件作品都要有思想,有内涵,植入思想、灵魂的作品才能流传久远。
在吴刚工作室内的显眼位置,挂着一幅较大的铜雕作品。“2020年,响应南昌市东湖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的号召,我以中国抗疫为主题创作了两幅作品,一幅名为《战疫》,被收藏在江西工艺美术馆,这一幅名为《凯旋》。”吴刚称,作品以凤凰高飞的姿态,展现中国抗疫的力量与取得的成就,凤凰的身体以中国地图形象打造,凤凰头部昂起,象征大国的自信与必胜的希望。“作品历时三个半月完成,每天工作到凌晨,忙得忘了时间,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中。”
工作室内,90后徒弟谬江辉在吴刚的指导下,忙着制作一件黄花梨木箱的银条镶边。仔细测量,精确裁剪,认真安装,在吴刚的严肃目光中,在他纤瘦挺拔的身影里,仿佛又见到那位严苛传艺的老师傅。
除了在工作室培养学生,吴刚也曾在德兴中专等学校授课,并推进非遗錾刻课程进校园,算得上“桃李满天下。”吴刚说,“我有不少学生、弟子在深圳、云南、河南等地发展,都取得不少成就,其中一位还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正如錾刻一样,要经受粗雕、细雕、锤打、抛光等流程,才能得到进步,学有所成。吴刚表示,期待学生们能更加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成为大国工匠,这就是给老师最好的回报,最高的褒奖。
在日前举办的南昌市“洪城杯”珠宝加工技能大赛中,吴刚的学生们获得一、二、三等奖,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一位学生还荣获“东湖区技能大V”称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南昌东湖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况灯明表示,期待更多像吴刚一样的自由职业人员发挥自身技艺优势,深入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