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部门积极作为,灵活解决企业困难;“减材料、减环节”,做到监管不缺位、工作少扰企;加快审理流程,企业办事“一次都不用跑”……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系列“放管服”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正加快推动浙江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有序开展。
两个月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工厂缺工人、车间缺原料,眼看就要减停产。在浙江省桐乡市,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紧急开会,最终拍板:不减产!
不减产,实属不得已——一条玻纤生产线,从窑炉点火那一刻起,8年内不能熄。一旦减停产,损失没法算。
企业有难处,盼政府帮忙;但疫情防控正吃紧,严管不能松。这矛盾怎么解?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成了不少企业的期盼。
推出“云审批”,灵活助企解难题
疫情期间,复工复产,企业最怕什么?
“如果政府部门墨守成规,政策放不开,那我们当时复工就难了。”巨石股份采购供应部总经理孙兆华说。
2月中旬,企业从富阳找到原料供应商后,遇到难题——当时,陆路交通基本行不通,运原料只好走水路。因为疫情防控规定,装运原材料的船舶行至桐乡和湖州交接的一河道卡口时被拦下了。彼时,两地还没有针对疫情防控期间水运通行的相关规定。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想出解决办法呢?”孙兆华尝试向桐乡市经信局求助。很快,经信局与海事部门对接,在严格落实防疫检查后,船舶顺利通行。
采访中,不少企业主告诉记者:企业最怕相关部门不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具体表现为:只顾“照章办事”、不顾企业困难,对权力明放实收、对问题推诿扯皮……
“只要肯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位于宁波市宁海县的一家生物药业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王尧感慨。3月初,该公司的一个项目进入环评阶段。按以前的评审模式,审批机关需委托评估单位联系好各地专家召开现场评审会,流程复杂。
“如果政府部门拿原有的规章来限定我们,我们最近就很难复工了。”王尧当时很发愁。
事情反馈到宁海县政务办办证业务科,科长张坚敏表示:“如果坚持企业现场办评审会,我们不担责任,但企业生产进度就耽搁了。”
问题怎么解决?政务办立即召集各办事窗口负责人进行研讨,最终发现:商定评审没有相关法规规定必须采取面对面现场评审的形式。之后,县政务办创新推出“云评审”模式,利用钉钉视频等将专家评审会搬到了网上。
“‘云评审’模式无需专家到现场,既没有违反规章制度,又解决了企业难题,一举两得。”张坚敏介绍,据统计,近一个月来,宁海县通过“云评审”完成水保、环评等相关审批7次,加速各类建设项目落地。
创新监管模式,复工不再有“掣肘”
疫情期间,监管部门不能如往常一般对企业开展监管,怎么办?
监管当然不能松,“减材料、减环节”等工作方法应运而生。
在湖州市吴兴区爱山街道的聚星103众创空间,许多企业已经复工。复工是否需要备案?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松法表示:“达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我们取消了备案,简化了复工审批手续。”
自2月中旬起,浙江各地逐步实行企业复工“备案制+承诺制”,改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达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不再需要等待政府事先勘定和出具勘定意见,只需线上完成复工申报即可复工,全省复工复产工作全面提速。到3月,随着防疫工作取得进展,这些防疫期间的临时举措已适时取消,浙江进一步取消备案,直接复工。
企业恢复生产,监管部门如何做到监管不缺位、工作少扰企?
近年来,浙江聚焦有效执法监管、完备信用体系,建成运行全省统一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全省一体化信用系统,以数字化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疫情期间,杭州市桐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借助“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复工专项检查。企业只需在平台自报情况,将各项相关内容以表单、照片等形式上传,工作人员即可在线审查资料,实现“零接触”监管。
此外,浙江近年来还开发出“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的数据共享功能,为执法人员提供了便利。作为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的综合试点地区,义乌梳理形成全省统一的分类监管事项清单,与国家“互联网+监管”事项实现无缝对接。截至目前,义乌全市32个部门共梳理分类监管事项1386项、监管子项2196项,全部加载到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和“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归集的数据通过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向各部门共享,打破了数据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