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与山水自然的友好关系——陕西持续深入修复保护秦岭生态
秦岭被誉为我国的“国家中央公园”。曾经,秦岭北麓违规、违法建设别墅现象频现,严重影响了秦岭生态安全。2018年7月,一场专项整治违建别墅的秦岭生态保卫战打响。此后,陕西省持续跟进,深挖、整治生态隐患,加快生态修复与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秦岭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方分界线、气候上的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还是水文上的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界线,被誉为“国家中央公园”。然而,曾经的秦岭北麓违规、违法建设别墅现象频现且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秦岭生态安全。2018年7月,一场专项整治违建别墅的秦岭生态保卫战在陕西打响,共拆除秦岭违建别墅1185栋、没收9栋,一大批领导干部和部门因违法违纪被立案调查和追责。
秦岭违建整治的直接目的在于纠错,而其长远效应却在于依法依纪“重塑人与山水自然的友好关系”,让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人心。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秦岭曾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正在迅速恢复,而更大的收获则是,扎根于人心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
深入整治生态隐患
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与西安近在咫尺的秦岭是这座千年古都的“后花园”。曾经是违建别墅重灾区的西安市长安区,在完成拆违攻坚战之后,人不歇脚马不卸鞍,继续向生态隐患纵深挺进。
秦岭长安区段面积876平方公里。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秦岭西安段成为最大的农家乐产业聚集区。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农家乐的“野蛮生长”也让秦岭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为深化违建别墅专项整治效应,当地迅速跟进启动农家乐专项整治工作。排查出的2809户农家乐中,拆除违建农家乐284户、关闭910户,整改提升的1615户全部完善手续、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此外,一年多来,西安还先后开展联合检查354次,侦办涉及野生动植物案件99起,22家采石矿全部关闭,累计拆除违建面积197.28万平方米,恢复植绿4820.46亩,复耕逾1655亩,退回村集体土地1992亩。
“以‘绣花’的功夫保护秦岭生态”是大整治行动后西安生态保护自觉的形象比喻。为了把旅游业对秦岭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建立农家乐APP信息管理平台和农家乐管理协会的同时,长安区还投资2亿元建设了8个峪口保护站,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和热成像系统,对进入秦岭的人、车实施智能管控。一年多来,秦岭生态保护研究会、基金会、秦岭保护派出所、法庭、检察室等生态治理新机制建设也相继启动。“保护秦岭,人人有责”,作为陕西省大学生最为集中的大学城所在地,由1万名大学生组成的秦岭保护志愿者队伍常态化走进山峪,开展捡拾垃圾、环保宣传和植绿增绿活动。
2019年,西安累计整合投入市级财政资金5亿多元,用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202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奖补区县、开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强化生态修复保护
加快生态修复是陕西补齐“短板”、守护大秦岭生态屏障的首要举措。一年多来,陕西林业部门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19.52万亩、封山育林655.09万亩、飞播造林1053.2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645.7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9.65%。此外,陕西还在秦岭区域先后建立各类保护区33处,总面积达850万亩,形成初具规模、集中连片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
经过一系列生态治理“组合拳”,秦岭北麓沿山地带山水相映、城林一体,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在专用自行车绿道上骑车感觉真好,安全又惬意。”4月24日上午,西安市民王鹏程和同事一起,到环山公路绿道上骑车锻炼。在秦岭北麓西安市鄠邑区7公里绿道上,他一边悠闲地享受着骑行的乐趣,一边欣赏着秦岭的美景。“以前这里有10来栋别墅依山而建,后来全都被拆除了。”王鹏程告诉记者,当年的违建别墅对秦岭环境来说真是一种破坏,“现在好了,经过整治,原址上已经长出了草,种上了树,恢复了郁郁葱葱的景象。”
健全长效保护机制
为实现秦岭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常态化,2019年12月1日,新修订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条例》突出保护优先原则,将原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对应修改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扩大调整了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范围,立法理念从“限制开发”转为“保护优先”。为夯实责任监管制度体系,《条例》专门增加了“监督管理”一章,明确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监管责任,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监测、监管体系,规定秦岭区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