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国家公园美丽初现(小康路上绿色力量)
2015年,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目前已有10处试点,涉及12个省份,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按照中央部署,今年要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设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什么?当前体制试点取得了哪些成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又经历了哪些变化?
“以前没有的动物出现了,以前很少见的动物现在成群亮相了。”说起青海玛多县的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马贵总爱带人去实地走一走。
近日,记者在黄河源头放眼望去,眼前草场丰美,湖水一望无际,随处可见斑头雁、赤麻鸭等野鸟追逐嬉戏。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近年来诸多变化中的美丽一瞬。
目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国家林草局正在组织第三方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任务完成情况开展评估验收,预计10月底前完成,今年年底将提出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建议名单。
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位
马贵的推荐观赏路线中,总少不了玛多县城至黄河源牛头碑的90公里路。这段路曾让他揪心不已:大片的黑土滩,很难寻到草的痕迹。修路时,砂石料沿路取材,400多个鱼鳞坑很是扎眼,附近山体上还留下一道深疤——山被啃掉了一大块,裸露着白色岩体。
“如今300多个小坑已经被填平,种上了牧草,深坑也成了警示教育基地。”马贵说,如今这里满眼绿色,让人怎能不爱来?记者看到,草原上,早熟禾、中华羊茅、披碱草等牧草随处可见,新种上的牧草吐绿,长势喜人。
经过5年试点,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草地整体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
“现在草长得跟羊腿一样高。”索索是园区内的一名生态管护员。在玛多县扎陵湖畔的擦泽村,天刚蒙蒙亮,索索便骑上摩托车,带上干粮和水去巡护了。以前靠放牧生活的他,没想到自己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
这样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三江源试点区已设置17211个,园区内实现了“一户一岗”全覆盖。索索的工资一年有2.16万元。“吃上生态饭,腰包更鼓了。”他说。
2015年,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前正在开展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等10处试点,涉及12个省份,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2.3%。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各试点区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位,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推进与周边社区发展相协调,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和项目支持,推动原住居民就地就业,实现了收入不降低、生活质量不下降。各试点区都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生态公益岗位。另外,在国家公园设立、建设、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等各领域,引导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
统一管理、整体保护,打破多头管理局面
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1956年以来,我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个,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约占管辖海域面积的4.1%。然而,这些自然保护地分别由林业、环保、住建、农业、国土等多个部门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产权责任不清晰,导致我国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就是要在根本上打破按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多头管理局面,建立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试点启动以来,10个试点区始终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位,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相关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探索整合82个自然保护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区将珲春、汪清等多个自然保护区连成一个大区域,均实现了试点区内野生动物数量稳步增长。
“过去是互不相干、各管一段,经过试点改革整合原来水利、草原、国土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如今由管委会统一管理,能使上劲。”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执法局局长曲洋才让说,新成立的执法局整合了原先水利、环保、林业、草原、渔政、国土等部门的相关职能,“这两年违法案件明显下降,草原上的砂厂、盐场基本都关闭了,一半以上的退化草场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