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温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次会议期间,“文明交流互鉴与促进人权保障”视频主题边会11日举行,来自中国、德国、荷兰、印度、日本、尼泊尔、南非、斯里兰卡等国有关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围绕“文明多样性背景下的人权理念”“文明对话增进人权共识”等议题深入研讨。
参会代表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刻,携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增进理解,保持信任和团结。各国社会组织加强交流合作,搭建更多沟通民心、增进友谊、互学互鉴、共谋发展的桥梁,有利于实现不同文明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德国前司法部长赫塔·多伊布勒-格梅林表示,当前,合作和共同担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中国和欧洲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中的合作不但能够帮助各自的人民,还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保障人权。
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萨奇夫表示,长期以来,部分西方国家为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以人权为幌子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双重标准。各国民间人士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对话促进公平正义。
日本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副理事长伊藤洋平表示,增进相互理解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第一步。不同的国情和顶层设计使得各国保护人权的方式不尽相同。观察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应了解该国创设相关制度的背景,不能仅仅依照自己的片面看法去判断。
南非金山大学东亚研究项目创始人谢尔顿表示,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是优先事项,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不仅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这正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种方式。非洲期待通过“一带一路”合作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黎尔平表示,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担当着文明交流互鉴的重任。派遣留学生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分享人权保障成功经验的重要方式。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苏发祥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也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自然灾害和各种冲突的根本路径。
重庆市亦格社会发展促进中心秘书长张祺乐认为,全球治理需要多元化的力量。中国现有90多万家社会组织,广泛活跃于经济发展、扶贫、环境保护、性别平等、志愿服务等领域,推动人权事业进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为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作出努力。
此次主题边会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举办。会后,参会有关中外代表就所达成的共识拟定了共同声明,将提交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秘书处。